松阳开发区:不锈钢管如何变身“金箍棒”
数以万计的不锈钢盘管,有序地在自动生产线上“行走”,各种作业机械往来如织,将产品快速产出、运出,直至稳稳装上货车。

“乍一看,大家或许只觉得咱们订单火爆,很难留意到这些盘管蕴含的科技密码。”位于松阳经济开发区的浙江宝丰特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丰特材”)董事长韩士丰风趣地比喻,“这些可是不锈钢无缝盘管,别看它们外形普通,单根展开长度可达3000米,被誉为‘工业血管’,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我也叫它们‘如意金箍棒’。”
不锈钢无缝盘管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油气开采、海洋工程、仪器仪表制造、储能等领域,尤其是用在石化装备绕管式换热器和船舶液压控制系统上,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欧美企业的长期垄断。韩士丰介绍,小小钢管却科技含量满满,凭借公司技术及其他优势,宝丰成为中核集团、中广核等核电巨头的核心供应商,并中标国投若羌10万千瓦光热项目、阿克塞110MW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的熔盐管道供应,助力中国新能源基建。
“2000年,我们在温州开启创业征程,2006年入驻松阳,当时从温州等地涌入松阳的不锈钢企业多达50多家。”回忆起当年的创业情景,韩士丰有些感慨,跟大多数企业一样,宝丰一开始做的是不锈钢圆钢、钢锭等“低端”产品,随后涉足不锈钢荒管生产。真正让企业实现蜕变的,正是松阳这片沃土。
宝丰特材的生产车间里弥漫着不锈钢材料特有的现代化气息,MES系统动态追踪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上百个关键节点,大数据分析提前24小时预警潜在延误和在线质量反馈。韩士丰说,不锈钢工人虽是“钢铁裁缝”,但即便是“老师傅”,也要凭仪器才能知道产品好不好。
“现在早就不是经验主义盛行的时代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韩士丰指着生产车间另一头,那边是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配置了先进的超声以及德国进口直读光谱仪、水压试验机等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确保产品达到质量要求。

科技创新带着品质“往上跑”,是宝丰特材贯穿始终的高质量发展理念。2009年,入驻松阳仅3年,宝丰特材凭借“硬核品质”,通过了全球七大船级社认证,产品成功进入船舶制造和军工领域,并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先后成为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的一级供应商。
“搞研发不简单。”韩士丰回忆道,以前想着是把不锈钢产品“做出来”,后来一直琢磨把材料“做得好”。于是,宝丰特材从“小而全”转向“专而精”,同不锈钢无缝钢管,特别是盘管较上了劲。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宝丰特材研发不锈钢无缝盘管的初衷,竟然是制造不锈钢无缝直管。这“一盘一直”,究竟有何门道?
“我们之前做的是不锈钢直管,后来我们科研人员在试验中发现,从盘管到直管的转变,可以减少管头的损耗。”韩士丰回忆道,研发盘管的初衷是制造直管,降低成本,直到一位长期合作的美国客商第一次来到企业考察,才将“半成品”盘管作为成型的产品外销。
原来,当时在欧美等地区,都是采购直管来连接成盘管使用,那位美国客商也一直是宝丰特材的直管客户,回去之后还得把直管转变成盘管。这次宝丰特材之行,间接让不锈钢无缝盘管产品从中国诞生。直到现在,宝丰特材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制造超长不锈钢无缝盘管的企业。

在超长不锈钢无缝盘管问世前,相关领域的同类产品均使用焊管或长度短的直管,使用昂贵的卡套接头连接,制作、维护成本高且存在较高泄漏风险。”韩士丰说,超长意味着无需过多连接,代表着稳定。比如主要用于海洋工程、海洋油气开采和精密控制的多芯管产品,就是将单根超长不锈钢无缝盘管包覆后成缆,常见用途为钻井平台等。宝丰特材从2024年开始研发,当年底便试制成功第一支3芯管,现已成功制出8芯,今年年底前将实现10芯以上量产。
在国内工业领域,长距离、无缝的不锈钢盘管制造一直是难题,超长不锈钢无缝盘管是一个技术空白的产品,没有任何前车之鉴,盘管的冷拔、热处理也没有任何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
“2021年我们投资1.5亿元成立松阳宝丰精密洁净管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0000吨超长不锈钢无缝盘管生产线,与年产2000吨特殊钢超长不锈钢无缝盘管生产线。”韩士丰介绍,企业引进哈工大材料博士主导研发生产,并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博士团队有深度合作,历经多年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可延展3000米的不锈钢无缝盘管,直接助力企业产能实现20%的飞跃。无缝盘管产品目前占据国内30%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统计,近三年,宝丰特材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每年都超过了6000万元。



2024年,宝丰特材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韩士丰自豪地说,以前出去跑市场,人家笑我们是“深山工厂”,没技术,现在我们的无缝不锈钢盘管却成为了全国特种不锈钢管材领域的领跑者,谁说山区不能搞科技创新?
“深山工厂”蜕变为“深山小巨人”。到2024年,宝丰特材累计获得100余项专利,产品线也实现了从普通不锈钢管到高温合金、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跃迁。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8.5亿元,其中核电、光热储能等高端领域贡献占比超30%。
不远处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而在检测室里身着蓝色工装的高级工程师钱晓却心无旁骛,俯身小心翼翼地校准检测仪器。
“工业不锈钢属于特钢范围,是行业中的高端产品,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必须追求极致化生产。”钱晓说,宝丰特材的无缝管,覆盖6毫米到1000毫米的规格,性能指标国家领先,达到航空级标准。在2023年深圳核博会上,企业展出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管因“零缺陷”口碑,吸引15国采购商现场签约。
日前,在松阳县赤寿生态工业区,宝丰新厂区的三大车间已经全部建成投产,今年不锈钢管产能将达到14万吨,居全国前列。

目标是“星辰大海”。大到海洋工程的“大型管”,小到半导体、医疗器械的“精密管”,“宝丰定制”的“工业血管”正凭借“硬核科技”“硬核品质”“来者不拒”,加速向“全球高端材料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因为科研创新,不锈钢管变身‘金箍棒’。”韩士丰下定决心,要让“松阳制造”成为高端材料的代名词。


企业家说
以新拓新 向新而行
浙江宝丰特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士丰
站在冷轧机前,我时常思考:当全球制造业版图剧烈重构,当“双碳”目标重塑产业逻辑,不锈钢这个百年产业该如何续写新章?二十载深耕,我们深知唯有以科技创新为矛,以人才战略为盾,方能在时代激流中开辟新航路。
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头下,传统不锈钢正在经历“基因重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通过多年研发,在盘管领域,企业突破2400米无焊缝管技术,成为行业领跑者,在多芯管领域,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这些突破印证着:每年6000多万元的研发投入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为每吨钢材注入智慧基因的密码。当我们把AI重构的生产逻辑引入生产时,传统制造车间的火花四溅,正转变为数字车间的代码跃动。
科研创新离不开人才培育,这就如同不锈钢新材料的研发,需要精准的配方与火候。企业推行“全员创变”,设立“金点子奖励基金”,车间员工提出的《自动矫直方案》,降本增效近百万元;企业让高级管理人员下沉,研发技术人员带课题进产线,打破“办公室与车间围墙”……人才是科研的接棒手,这场接力跑,跑出的不只是跳动的生产曲线,更是一个传统产业向新而生的轨迹。
传统产业不是旧时代的残影,而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传统产业必须突破传统,传统企业不能做行业内低价竞争的“打工人”,反而要做高附加值赛道的“定义者”。
不锈钢的英文“stainless steel”本意为“无瑕之钢”,这恰似我们对产业未来的期许——以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锻造属于中国智造的时代精钢。



✎来源 | 丽水日报
✎编辑 | 詹志平
✎审核 | 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