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经开区:四十年勇当改革开放先锋
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国家级经开区俯首耕耘、砥砺奋进,已发展成为我国产业最为聚集、开放型经济最为活跃、区域发展带动力最为强劲的开放平台之一。其以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10的地区生产总值、1/5的利用外资和外贸总额,在引领我国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全国有229家国家级经开区。受访专家表示,各经开区立足自身优势,敢闯敢试,在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开放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将继续提升国家级经开区等各类园区的窗口功能,进一步发挥经开区推动经济发展强大引擎和对外开放重要载体的作用。
开放引领作用显著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在国家级经开区40年的磅礴发展进程中,改革创新是其发展的秘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作为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各经开区通过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不断突破现行规则规制的制约,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管理和标准做法,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全球经济,推动国内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并在促进外贸提质增效、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各地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
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级经开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为23%;实现进出口总额10.3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5%。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3万亿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比重为27%。
盐城经开区今年上半年交出了亮眼“成绩单”:高标准建设运营驻外招商阵地,加强与韩国、日本知名商协会的合作,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到账占全市1/2;持续做大“新三样”出口规模,外贸进出口占全市1/3;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综保区建成5000平方米的公共保税仓和1.5万平方米的大宗贸易仓,上半年跨境电商总额同比翻番……
近期,走进位于山东邹平经开区的魏桥纺织绿色智能化工厂。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偌大的车间里工人寥寥无几,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智能化、数字化的“超级工厂”:纺织行业首台整经上纱机器人正运送着生产材料,无人驾驶的物流小车有序穿梭在车间里,巨大的细纱机飞速运转……近年来,邹平经开区聚焦重点产业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数智化转型。魏桥集团打造的纺织全产业链“智能矩阵”就是其中的代表,其首次在棉纺织领域建立了智能订单、工艺大数据平台系统,实现了订单的生产过程全流程跟踪。
如今,向“新”而行已成为各经开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共同选择。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处处涌动着新质生产力的浪潮。
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新起点上再出发。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国家级经开区作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责任。
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提出“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功能”。商务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要继续擦亮国家级经开区这块“金字招牌”,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对此,刘向东提出建议:在制度改革方面,鼓励国家级经开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以实施更大力度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继续探索开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深化“放管服”等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管理机制、管委会结构,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使其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完善经开区招商、稳商、安商机制,打造开放型经济新平台,将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
在产业发展方面,支持经开区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调整新型生产关系,在规划引导、监管评测、投资服务等方面理顺体制机制。
此外,经开区等区域是联通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要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各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改革,继续发挥经开区改革试验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为内外资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广阔机遇。”刘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