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极氪智慧工厂通过将5G技术融合到汽车生产场景,实现生产各要素、各环节、各系统、各平台互联互通,使业务数据、管理数据、运营数据、生产数据动态交互,打造“更快、更轻、更可靠、更智慧、更协同”的生产模式。
“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浙江和浙江人历来就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拼劲,我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敢打头阵、勇当先锋、争当尖兵,加快打造更多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做到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浙江需求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浙江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最新理论支撑。20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系统思考谋划,为浙江量身定制了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八八战略”,并前瞻性提出“要结合各地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功能,优化生产力布局”。2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0多年来,“八八战略”的实施,深入挖掘了浙江八大优势,指引浙江生产总值跃上8万亿新台阶,为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科学路径、奠定了先行优势;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恰逢其时,将为“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浙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催生新业态、提供新模式、创造高效率。面对多重挑战叠加的严峻考验,浙江发展面临着“爬坡过坎”的现实困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浙江加快破解新的“成长烦恼”,解决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四大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关键战略选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浙江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必然选择。2021年5月,党和国家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指向公正合理的分配关系,“富裕”指向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将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而共同富裕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擘画最终目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浙江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为将新质生产力这篇文章做出特色,浙江应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聚焦发展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绿色经济中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浙江方案。
在位于三门县的康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里,一条条生产线有序运转,工人们熟练地进行上板、测试、质控等操作。
聚力“创新制胜”,加快科技体系和能力建设。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着生产力基本要素,拓展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边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浙江走“改革路”,打“创新牌”,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4位。但与广东、北京、江苏等领先区域相比,浙江在基础研究投入、高端科技资源、标志性成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因此,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变革和布局,为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聚焦智能计算、生物医学、半导体材料、地球物理等领域加快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和新型研发机构,提升重大科创平台能效。推进省实验室梯队培育与错位发展,深化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引导的科创走廊体系建设,联动全省科技创新资源。实施关键核心领域攻关工程,紧扣“315”科技创新体系重点领域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布攻关项目和研发计划,深入推进“双尖双领”计划与“登峰学科”建设,实现技术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转变。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效能,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批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中试熟化基地,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聚力“数字变革”,推动浙江经济凤凰涅槃。数字经济以数据为新型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与新质生产力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从“数字浙江”到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浙江以先发优势积极抢占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867亿元。因此,要充分发挥浙江数据资源丰富、数字企业集聚、数字经济活跃的优势,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加快推进数据交易流通,深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大力推进数据在医疗健康、商贸物流、工业制造、社会治理等领域应用场景的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围绕数字安防、网络通信、智能计算、智能光伏、集成电路、数字内容等标志性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构建数字化企业雁阵发展格局,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数实融合,深入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迭代升级“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引进培育一批数字化服务商,争创一批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5G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统筹推进各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聚力“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分工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浙江经济发展具有优质的对外开放基因。20多年来,浙江坚持对外开放,高水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要充分发挥浙江区位优势,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以开放型经济促进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双循环战略枢纽地位、制度型开放体系“三个再提升”。依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等,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增强国内国际资源高效配置、要素有序流动,开展产业平台共建、应用市场互通,引进一批“大好高”以及专精特新的外资项目,扩大国际产业链合作范围。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全球问题深化中外联合科研,主动设置、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引导全球先进优质要素资源来浙流转,打造国际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润马光能集团金华工厂智能化生产车间里,AGV(自动导引运输)小车忙碌穿梭在生产单元之间。
聚力“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牵引着产业变革,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摆脱传统的生产要素密集型,转而迭代升级为创新主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由粗放型转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浙江具有鲜明的“块状经济”特征,也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山海优势。20多年来,浙江不断探索从传统“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块状经济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发展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浙江产业特色和生态优势,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和效率驱动。深化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聚焦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高成长性“新星”产业集群向国家先进产业集群跃进发展,梯度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集成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网络、元宇宙、空天信息等9个快速成长的未来产业,引导各地市结合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开展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以示范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聚力“深化改革”,切实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重塑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韧性。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民营经济与生俱来拥有创新优势,是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因此,要贯彻浙江引领改革风气之先的特质,发挥民营企业活力优势,着力破解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继续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针对企业金融、人才、税收、创新等痛点难点精准施策,进一步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优化平台、项目、技术、机制和人才的一体化布局,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开展科技创新的浙江模式,建立颠覆性、非共识基础研究选题发现机制,完善基础研究联合资助机制、常态化科学问题凝练机制,探索建立成果转化承接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浙落地转化。
作者:周青、冯雅,特约研究员,单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
✎来源 | 浙江日报
✎编辑 | 沈含
✎审核 | 楼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