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门港经济开发区: 推动“港产城湾”一体化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李剑勇 金子城
头门港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布局“两翼”中“南翼”的关键节点,全省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建设在此叠加,建港条件优越、后方腹地广阔、产业支撑有力、辐射区域广大,是服务台州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枢纽港区,也是台州现代化湾区建设的主平台。2017年3月31日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正式获批设立,这些年来开发区始终秉持“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理念,以创建“浙江湾区经济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做法成效:
(一)把握“四区一开放”机遇,营造高能级发展平台
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期和政策窗口期,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自贸试验区台州联动创新区头门港核心片区、中国(台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台州综合保税区,实施口岸开放。一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紧密结合“一带一路”,主动融入省港口联盟和海上丝路港口联盟,引进实施中铁加仑LNG、港区作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布局工业制造和现代物流行业,建设新加坡丰树临海综合产业园等一批外商投资项目。发挥港口开放优势,建设水泥、钢材、建材、石化、粮食、冷链等专业市场,推动汽车、医化等主导产业向国际价值链高端跃升,开发区正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预计年底正式获批。目前,开发区共有工业企业215家、上市企业10家,出口超亿美元企业2家、超千万美元企业13家,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二是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将建设综合保税区作为“以区兴港、港区联动、港湾俱兴”的重要手段,组建成立台州综保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筹建委员会和投资发展公司,按照“边申报、边建设、边招商”“三边”原则,以最快速度完成申报建设和招商。台州综保区规划面积为1.766平方公里,预计年底获得批复,2021年完成口岸作业区、综合服务区、国际贸易区等建设内容,验收后保税封关运作。目前,已有星星冷链、杰克缝纫机等智能制造项目,华海药业、奥翔药业等出口制剂车间项目、吉利汽车及汽配行业出口分拨中心等18个项目明确入区,台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多项试验任务也将在区内同步开展。三是加快推进港口开发。2014年12月26日头门港一期码头正式开港;2017年一期码头2万吨级通用泊位改扩建为5万吨级通用泊位,同时兼顾1艘5万GT汽车滚装船靠泊作业;2019年1月18日头门港吉利汽车滚装运输首航;2020年8月头门港区口岸扩大开放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水陆域开放面积为199.35平方公里。目前,一期码头货物吞吐量已从2015年的91.46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32.13万吨,年设计吞吐量530万吨的二期码头即将投入使用。随着通航环境改善、码头等级提升和口岸扩大开放,头门港区域竞争优势将日益凸显。
(二)发挥“湾区大通道”优势,实现跨越式赶超发展
头门港交通区位得天独厚,是台州港的核心港区,也是浙江海港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228国道连接南北,台金铁路、351国道、台金高速公路贯通东西,沿海高铁正在规划建设,陆海联动、钢铁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初步形成。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发挥头门港在甬台温临港产业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北接杭州、 宁波,南联温州,提升甬台温临港产业带整体发展水平。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合作,主动承接货物转移,做到与宁波、嘉兴等临港工业错位发展、互补融合,重点打造综合保税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冷链物流基地、中外合作产业园、铁路物流园五大产业园。二是走好特色发展路径。围绕汽车、医药医化、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走高端化、集约化发展路线,打造领跑“浙江制造 2025”的产业集群。开发区作为浙江汽车制造和现代医药两大千亿产业的主要承载平台,区内吉利汽车生产基地拥有年产30万台整车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超330亿元,带动17家知名汽车配套企业落户,推动临海市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8.25亿元。内辖医化园区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药中间体生产区,先后被评为省清洁生产示范区、省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循化改造示范园区,华海药业、海翔药业、奥翔药业等10家上市药企在区内落户或设分公司,规划建设总投资300亿元、年产值1000亿元的国际医药小镇。三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落实“标准地”制度,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成长的优质企业集聚,倒逼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完善产业科技发展基金,推进浙江省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转型升级驱动生产力水平提升。2019年,开发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4.6亿元、税收收入26亿元、进出口额53.6亿元、开发区人口已4.2万人。
(三)厚植“民营发祥地”基础,打造最优越营商环境
发挥台州作为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的优势,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一是优化管理服务水平。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理顺开发区管理职能,提高派驻部门权限,发挥国有投资开发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运作功能,努力让体制更灵活,服务更高效。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环保、安监、安保、应急等业务应用系统,面向企业提供数字化管理服务,促进行业效率提升。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设立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组建项目攻坚团队,主动关心帮助企业,充分释放创业创新活力。二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主动融入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已通过验收,一年内引进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在内3所大专院校,集聚人才团体88个。逐步形成产教融合新模式,台州学院头门港产业学院正式成立,建立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院,累计为汽车产业培养技术人才3万余名。迅速搭建重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成临海科创中心,六度空间获评省级众创空间,二期孵化(中试)基地年内开工。目前,开发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研究院22家,发明专利授权189件,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9%。三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人才新政“33条”,依托“500 精英计划”,从引、育、留、用等方面,为开发区引进高精尖人才。健全企业和高等院校、研发机构深度合作机制,筹建浙江工业大学头门港医药化工园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加快技术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开发区吸引“国千”人才18人、“省千”人才22人,各类硕博人才400余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达16.1%。
(四)坚持“绿色生态美”理念,建设花园型临港新城
全面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美化整体形象,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生态宜居、独具滨海特点的湾区新港城。一是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开发区的空间结构划为“一心三片”,科学划定生活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和港口集中区,实现区块间相互配套和联动发展。目前,4平方公里城市启动区内的路网、绿化、亮化等工程高质量完成,周边三门核电厂、台州电厂供电充足,供水量20万吨/天,集中供热能力600吨/小时,管道天然气供应能力6000立方米/天。二是大力推进产城融合。补齐开发区配套设施短板,建成火车站、客运中心、医院、学校等功能性设施,高端酒店、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相继开工,白沙湾海滨公园初具雏形,金沙湾诗意小镇启动建设,温台沿海唯一的碧水金沙旅游区即将建成,一座“两湾相拥、一水绕城”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正在冉冉升起。三是发展绿色循环产业。落实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引进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企业,加快区内企业循环化改造。补齐环保处理设施短板,推进德长环保、临港热电等固废处理项目建设,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天,危险固废焚烧处置能力达到6万吨/年。完善区内污水管网,完成公共综合管廊建设和雨水管网明沟化改造,实施水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彻底消灭劣五类河道。
信息来源: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图片来源: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编辑:胡宇沁
校对:王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