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创新案例--嘉兴

 

目     录

 

案例一:“进口船边直提、出口抵港直装”模式改革

案例二: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城市统计联动机制探索

案例三:E嘉区块链物证管理平台模式 

案例四:跨域“一体化”司法机制 

案例五:诉讼服务“一网通办”模式 

案例六:全流程“智能送达”平台 

案例七: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改革 

案例八:长三角区域跨省“户口迁移一体化”改革 

案例九:长三角区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一体化项目 

案例十:长三角区域税收征管一体化建设 

案例十一: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政策 

案例十二: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平台建设 

案例十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医保同城化”改革 

案例十四:领事业务“一网通办”

案例十五:数字化防疫保障复工复产 

案例十六:嘉兴涉外法律服务构建24小时响应圈 

案例十七:“入区预检验、出区分送集报”的创新工作模式 

案例十八:企业投资项目“交地即施工”快速审批服务 

案例十九:“综合查一次”改革 

案例二十:“嘉贸贷”融资方案助力外贸企业融资多元化

 

案例:“进口船边直提、出口抵港直装”模式改革

一、主要做法

改革后,企业在货物到港前即可向海关报关、完税,海关提前完成信息审核,进口货物可在船边直接卸下装车、提离码头,出口货物可直接安排装船作业。通过信息互通实现了“乍浦—宁波”内支线的“虚拟船名航次”报关业务。推进查验信息实时推送试点,码头可在海关选定查验集装箱后即刻收到需查验调箱信息,即刻安排被查验货柜调箱,海关可即刻安排查验工作,加快了码头运作效率,提升口岸整体通关效率。

二、取得成效:

1. 免去了集装箱在港区内堆存与多次装卸环节,实现“车船直连”。

2. 做到了企业随时可进行出口申报,无需确认实际内支线船名。

3.海关的查验信息通过电子口岸实现和嘉兴港码头作业系统的信息直连。        该项改革既满足了收货人快速提箱“零等待”需求,又加快了货物流转速度,方便了企业后续物流安排,能够享受到快速、便捷的通关手续。港口减少了堆存环节,能有效缓解堆场压力,作业更多灵活性和便利性。

 

案例二: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城市统计联动机制探索

一、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资料共享机制。建立了长角主要城市数据共享机制,定期收集整理全省及长江三角洲城市和长三角核心城市137个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数据。

二是建立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监测评价,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

三是加强嘉兴工业、服务业、投资、出口、消费、金融等领域在长三角比较分析,补短板强弱项,为提升在长三角区域中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二、取得成效:

定期编印长三角城市统计资料手册,丰富了统计数据资料。《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嘉兴现代化进程评价与分析》和《嘉兴农业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课题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推进“十四五”嘉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案例三:E嘉区块链物证管理平台模式

一、主要做法

应用结构光技术、激光探测技术、三维视觉算法记录物证外形全貌,实现秒级数据采集,毫米级尺寸精确计量,并通过高精度模型重构,呈现最直观的VR高清展示模型,让实物证据数据化保管成为现实        缓解知识产权等案件物证存储难、管理难、查找难问题,深化无纸化办案办公改革。

二、取得成效:

应用区块链技术,与最高法“司法链”平台对接,有效规避电子数据被篡改的风险。与浙江法院审判信息系统无缝对接,自动导入审判系统,承办人可随时在线查阅。如果案件进入二审程序的,二审法院可以从审判系统中直接提取,无需再人工移送物证。

 

案例四:跨域“一体化”司法机制        

一、主要做法

全部案件上线、全部法官上线、全部流程上线。针对不同法院司法资源共享不充分、人案适配不平衡等问题,在全市范围内遴选骨干法官,组建跨域示范性审判团队,实现司法资源的跨域调度和动态调整。突破了以法院为单位建立审判团队的规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挥了实时互联、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优势,统一裁判尺度,大大促进了审判水平和效率解决法律适用问题近百个,全市法院一审改判发回瑕疵率下降至0.2%,降幅达63.9%。

二、取得成效

2020年1月至9月,知识产权一体化办案团队审结案件522件,平均审理天数49.6天,低于全省平均53天,同比下降14.5天,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瑕疵率为零。

 

案例五:诉讼服务“一网通办”模式

一、主要做法

会同上海、江苏等地法院建立跨域立案、法律咨询、诉前调解、判后答疑等5大类40小项“一站式”诉讼服务协作框架,设立长三角诉讼服务专窗,实现当事人诉求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2020年以来,全市法院受理的案件90%由当事人在线申请,100%通过智能送达平台完成送达,诉讼便利度大大提升。

 

案例六:全流程“智能送达”平台

一、主要做法

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送达机制创新的结合点,首创全流程无人工介入的智能送达平台,提供了“大数据集成、全流程智能、多平台互联”的浙江方案和嘉兴模式。

1.突出大数据集成,送达地址检索从“被动查找”向“主动推送”转变。

2.突出全流程智能,送达任务推进从“人工介入”向“自动触发”转变。

3.突出多平台互联,送达工作模式由“单线推进”向“多管齐下”转变。

二、取得成效:

文书送达时效由原先3至10天压缩至6小时以内;平台入选嘉兴市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获省、市多位领导的批示肯定,人民法院报、浙江法制报、《中国审判》刊文予以推介,《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人民网、中新社等予以点赞,并在全国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会上作主题经验交流。

 

案例七: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改革

一、主要做法

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将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两个分属不同部门的受理窗口“合二为一”,实现事项办理由原来的至少“跑两地、跑两次”变“跑一地、跑一次”。一是将受理程序前置,审批环节严格把关,两个部门的办理时限由原来的 30 个工作日,缩减为5个工作日办结工作和居留许可,窗口一次性两证同发。二是进一步拓展出入境便利服务,为科技局签发的 A 类外籍人才随行家属办理居留许可开通“绿色通道”,与 A 类人才同步取得居留许可,实现了公安、科技部门便利政策的“一门汇集”,企业只需进一扇门就能享受更加便捷、多样的服务。

二、取得成效:

1.窗口整合,实现业务“一窗受理”

2.流程再造,确保审批“一站办结”

3.信息共享,做到需求“一门服务”          

      

案例八:长三角区域跨省“户口迁移一体化”改革

一、主要做法

长三角三省一市公安机关正式推出“升级版”便民举措。自2021年2月19日起,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合肥)的户籍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跨省迁移户口时,只需在迁入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即可,不用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间来回奔波。长三角区域跨省户口迁移网上办理整合了三省一市公安机关人口数据资源,依托公安部人口信息系统,以网上迁移信息流转取代纸质证件,真正实现“一地办理、网上迁移”。

二、取得成效

新功能开通后,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合肥)的户籍居民仅需在迁入地公安机关申请跨省户口迁移时选择“跨省户口网上迁移”服务(大中专院校学生户口迁移除外),待审批同意后,迁入地公安机关将通过人口业务系统直接发起网上迁移服务,生成准迁证电子信息并推送至申请人户籍地公安机关进行核验。核验无误后,申请人户籍地公安机关将直接办理户籍迁出手续,并在系统内生成迁移证电子信息,迁入地公安机关在收到匹配的迁移证数据后,便可通知申请人持相关材料直接到场办理落户手续。这样整个流程申请人前往公安机关的次数减少到2次,且不必再往返于迁入迁出地。

 

案例九:长三角区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一体化项目

一、主要做法

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四地教育联盟在上海普陀、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安徽芜湖四地开展,主要内容包括:跨区域政务联动服务、跨区域产教融合联盟、跨区域高端资源联建、跨区域教师联研、跨区域教师联训、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等        对长三角一体化项目,四地拥有同样的管理权限,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护,在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资格证书补发换、长三角人才子女入学服务等方面实现跨省联办。

二、取得成效

通过建设跨区域政务联动服务栏目,与教师资格网融通,实现四地教师在教师资格认定和补发方面与当地户籍人员相同头待遇;与当地招生报名系统融通,实现四地符合条件的人才按当地人才政策进行子女入学申报服务。通过建立职业院校实践实习监管平台,实现建设四地实习单位信息库,实践、实习信息发布,教师、学生提交申请。将四地专家教师、名师信息汇聚在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案例十:长三角区域税收征管一体化建设

一、主要做法

嘉兴市税务局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积极落实总局、省局支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作举措,吸纳创新嘉善、青浦、吴江三地“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先进做法经验,以“1+2+3+4+N”模式支持,先行先试打造税收一体化工作样板,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1.互联互通,构建示范区税收服务共同体。打通跨省通办赌点,实现跨省自由迁移,推进跨界资质互认。

2.对标最优,构建示范区税收征管共同体。统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争取审批权限下放,加快征管差异分析。

3.常态共享,构建示范区税收信息共同体。运用数据利企惠企,积极打造智慧办税厅,联合开展经济分析。

二、取得成效

1.为上级部署提供了“示范样板”。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现涉税事项区域通办,纳税信用等级A级纳税人联合发布,“首违不罚”等样板。

2.为税收管理服务进行了“简化完善”。调整先行启动区内姚庄镇4000余户纳税人至西塘分局管辖,实现先行启动区内纳税人同一税务机关管辖。

3.为紧密互融提供了“创新实践”。“云链通”打通三地供应链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和产业循环为48户企业匹配108户上下游企业清单,并成功入选嘉兴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创新案例”。

 

案例十一: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政策        

一、主要做法

推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政策,建立与海关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打造纵横协同推进试点工作机制,为综合保税区发展赋能,引导区内企业加速融入到国内市场,参与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主要政策内容有:

1.内销开专票拓展国内市场。

2.采购可抵扣降低企业成本。

3.保税仍沿用减轻企业负担。        

二、取得成效

截至11月底,共有11户区内企业申请开展综保区一般纳税人试点业务,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9亿元,开具增值税专票金额4.58亿元,其中富鼎电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已实现出口退(免)税4358.44万元。        

 

案例十二: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平台建设

一、主要做法

嘉兴采取国企与民营企业的新合作模式,开展我市首家小微收集平台试点建设工作。从企业将量少难以处置的危险废物通过专门的运输车辆收集到小微收集平台进行贮存并执行转移联单制度,达到一定量后委托合作单位处置,为企业解决危险废物处置难问题。

1.统一经营模式。建立以嘉源集团为主体的运营模式,提高小微平台规范运营能力。

2.统一审批流程。市生态环境局明确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并强化属地监管责任。

3.统一建设标准。嘉兴对小微平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统一建设标准。

4.统一运行规程。对小微平台资质条件、服务对象、收集类别、年度限量和经营范围等作了明确规定。

5.统一监管方式。嘉兴对小微平台实行严格的统一监管模式,研发智慧“城市末端”云管理系统,建立小微平台全流程管理体系。

二、取得成效

嘉兴首个小微平台投运以来,畅通了收集处置渠道,实现了零星危废快速、安全收集处置,解决了小微产废企业危废处置难的短板问题,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同时,强化了环境监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零星危废监管不到位、管理风险高的问题,实现从“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三个维度对全市危废实施监管的目标。

 

案例十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保同城化”改革

一、主要做法

在嘉善县推进长三角医保领域一体化建设,明确嘉善、青浦、吴江三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在示范区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均能免备案直接刷卡结算,按参保地报销待遇享受门诊异地结算服务。

1.推进示范区内门诊结算免备案,实现待遇同城化。

2.推进示范区内医保服务事项统一,实现服务同城化。

3.推进示范区内门特慢病直接结算,实现保障同城化。

4.推进示范区“互联网医院”在线结算,实现就医同城化。

5.推进示范区内跨省异地医保基金联审互查,实现监管同城化。        

二、取得成效

方便了一体化示范区230万余群众就医看病。实现三地门特病(门诊大病)异地直接结算,尿毒症门诊血透、腹透大病患者可在示范区内任何一家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就诊结算。

 

案例十四:领事业务“一网通办”        

一、主要做法

着力打通“堵点”,攻克“难点”,全面清除“让数据跑路”的障碍,积极推动互联网与领事业务的深度融合,再造业务流程,开辟了一条从用户到外办、从外办到外交部的数据“一键上报”通道,实现领事业务服务大厅和办事群众“零距离”,办事“不跑腿”,真正达到了“首创性、已实施、效果好、可复制”的标准        通过省外办整合的领事业务信息系统平台,将因公出国境审批、外国人海华邀请和APEC商务旅行卡业务整合至一个钉钉电子平台,实现全流程互联网审批。        

二、取得成效

1.突破以往的业务层层审核;

2.节省企业“脚底成本”;

3.提高审批办理效率。

 

案例十五:数字化防疫保障复工复产

一、主要做法

上线“嘉兴市复工防疫数字化管理平台”,一方面提供员工自行申报功能,辅以AI防疫机器人自动巡访,跟踪复工员工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防疫平台可对漏报、瞒报信息快速甄别,触发预警提醒,助力企业安全复工。

1.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建设加强企业防疫防控能力的通知》;

2.联合嘉兴移动公司上线了“嘉兴市复工防疫数字化管理平台”;

3.建立紧急联动制度,组织专门的企业服务人员,市县联动推进复工人员数据收集和风险人员信息排查,每日汇总数据后进行通报督办,确保企业安全复工,并建立预警处理机制,为企业有序安全复工保驾护航。

二、取得成效

截至2020年底,平台稳定运行近120天,共完成13000家企业集团(其中规上企业5599家)的线上管理工作,实现对近50万人员复工的有效管理。平台累计预警红码1600人次,黄码12万人次,累计预警企业1000余家。同时,借助移动“神灯·疫扫”、智能短信等产品,实现预警人员排查3.5万余次,推送宣传信息近3000万条。协助相关部门向特定人群发送疫情防控提醒短信十余次,共计3000万条。

 

案例十六:嘉兴涉外法律服务构建24小时响应圈

一、主要做法

加强涉外法律服务、构建24小时响应圈是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响应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良好法治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资源清单,由市司法局建立资源清单,遴选一批高素质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组建海外法律服务律师人才专家库;

2.建立需求清单,由市商务局建立需求清单,采集各类企业和个人涉外法律服务需求;

3.建立项目清单,由市司法局和市商务局共同建立项目清单,建立响应机制和具体受理平台,为企业了解境外经贸投资政策、跨国公司指引和投资目的国法律环境等提供服务,帮助企业熟悉国际通行规则,为企业投资决策和参与诉讼、仲裁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二、取得成效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快捷提供优质高效的涉外法律服务和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市场风险,树立合规的意识和能力,及时应对涉外贸易摩擦,并推动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

 

案例十七:“入区预检验、出区分送集报”的创新工作模式

一、主要做法

嘉兴综合保税区浙江西克传感器有限公司有大量零配件订单急需报关出区,由于正值疫情特殊时期,企业订单多、任务紧,若延迟发货或将面临违约赔偿。嘉兴海关了解到情况后,结合保税区政策优势,通过“入区预检验、出区分送集报”的创新工作模式,将出区检验提前至入区后就开展预检验,充分满足企业物流分拨快速出区要求。大幅提升了货物通关效率。

二、取得成效

2021年1月,综合保税区内德国隐形冠军浙江西克实现进口额1.3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256%,增长率达企业历史新高。嘉兴综合保税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实现一线进出口额0.9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8%,其中一线进口额实现0.5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300%,出口额0.35亿美元,同比增长95.3%,保税物流货运量近万吨,同比增长43.6%。

 

案例十八:企业投资项目“交地即施工”快速审批服务

一、主要做法

由发改、经信、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组成的专项服务团,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审批服务,有效压缩审批时间,有效减少企业跑部门、跑窗口的次数。

1.明确项目清单、理清审批材料清单、告知可实施承诺制事项清单。

2.实施中介超前服务。通过建立“七个一”机制服务,提升投资项目政府帮办服务能力。

3.统筹规划,推行“容缺受理”机制,整合内部流程,四证齐发。

二、取得成效

有效推进项目开工建设速度,为企业审批服务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样板。瑞士科莱恩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开工建设只用一个月时间,比企业期望的开工建设预期提前了两个月。

 

案例十九:“综合查一次”改革

一、主要做法

整合执法事项,优化部门协同,“进一次门、查多件事”针对同一执法对象或执法场景,多部门跨领域联合实施一次性综合检查的执法机制。

1.以“综合查一次”为突破口积极打造展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窗口”。

2.强化统筹协调,构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系。

3.推动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4.加强科技支撑,构建集成式综合行政执法数字化平台。        

二、取得成效

1.实现执法减员、企业减负,推进高效政府建设。

2.实现公正公开、廉洁自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3.实现权责辨明,协同合力,推进监管体制建设。

4.实现助推监管、倒逼监管,推动执法改革再深化。

 

案例二十:“嘉贸贷”融资方案助力外贸企业融资多元化

一、主要做法

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积极发挥金融支持外贸企业的重要作用,创新制定了《“嘉贸贷”融资业务实施方案》,促进出口企业融资多元化和便利化。在探索新路径方面,通过“央行再贷款资金+政策性信保+银行授信+政府性担保”的方式,由银行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无抵押贷款。在企业扶持方面,制定了小微外贸企业的准入标准,要求银行、担保机构设立专门信贷产品和担保产品。同时,积极协调保险公司、担保公司通过平台办理业务审核和数据共享,服务企业“减时间、减环节”办理业务,建立规范、高效的线上融资流程。

二、取得成效

“嘉贸贷”融资业务的实施全年将为1400余家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共为企业节约利息和保费支出约4200万元。如受疫情影响,浙江华尔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出口业务受阻,资金流面临断裂风险。企业在“嘉兴市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看到了中国银行嘉兴市分行展示的“嘉贸贷”融资方案后,向银行提出了申请。银行第一时间与企业取得联系,在审核了企业的保单、订单等资料后,为企业量身制定“普惠信保贷”融资方案,为企业办理500万元信用贷款,同时企业还可享受最高65%的财政保费补贴和40%的保单融资贴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首页    资源库    实践案例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创新案例--嘉兴
2021-07-19 16:06